Zapping Zone:关于虚构电视的提案 (1990-1994)

《Zapping Zone》创建于1990年9月19日至1991年1月13日,在巴黎乔治·蓬皮杜中心举办的“Passages de l’image”展览,这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作品,因为克里斯·马克(Chris Marker)一直在其中工作,直到1994年,不断添加或修改视频(请参见“电影作品”部分)。

最初名为Logiciel/Catacombes的Zapping Zone,是形式上最重要且规模最大的装置。它由13台彩色视频显示器、7个计算机软盘程序、20张黑白和彩色照片、4块有80张幻灯片的画板和1个招财猫组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预示了Immemory CD-ROM。

在展览目录的描述中,雷蒙德·贝卢尔(Raymond Bellour)给出了恰当的定义:

Zapping Zone是一个迷你超市,一个巧妙混乱的迷你BHV,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找到所需的一切,至少可以看到一些自己的愿望得到满足。

Zapping Zone的计划草稿

这个装置在Etienne Sandrin和Paul Lafonta的指导下进行了修复,并在世界各地的不同博物馆和艺术中心定期展出。

作为“PAMAL(保存与艺术-媒体考古实验室)”项目的一部分,Zapping Zone的“数字档案”经过一周的分析,为Sandrin、Lafonta和Morgane Stricot的修复工作做好了准备。2016年10月,后者对“初步结果和展望”进行了总结:

“据发现,大部分软盘并没有集成系统,这也证实了它们确实是工作用的软盘。实际上,所谓的“广播”软盘,例如,被格式化成可启动的。也就是说,它们通过复制操作系统的一部分并在BOOT级别创建启动程序来启动计算机。在与Paul Lafonta先生的合作下,我们从可启动软盘(原始专有软件或Chris Marker使用的系统软盘)中安装了一些必要的系统,以阅读“工作”软盘组的一个样本。

阅读所有软盘将使得通过将图像内容与Chris Marker的工作和个人生活(这两者通常是相互关联的)相互关联来追溯各个版本的时间顺序成为可能。目的是了解Zapping Zone程序在每次展览中为何发展变化以及与作品中程序的移除/出现/替换相关的事件。记录每个区域的物质环境以及与每个Zapping Zone版本相关的程序运行情况,对于理解软盘内容及其访问方法至关重要。由于这些是工作用软盘,有时程序内的路径可能与展览中呈现的不一样。

这项长期工作接下来将创建一个视觉和图形数据库,允许研究和展示分析阶段得出的结论。

我们最初的假设,即最初倾向于在技术进步与Zapping Zone内某些程序的消失/出现之间建立联系,特别是与新的图像处理软件的出现/消失有关,并不是决定性的。这一周的工作已经表明,几乎所有的程序都是用Hyperstudio创建的,或者是在Zapping Zone之前由Chris Marker创建的程序(例如,1985年编写的Dialector)。初步分析表明,Zapping Zone似乎作为Chris Marker展示他在不同时期的创作的一个橱窗。这是一种借口,他的计算机和电影创作的一个(无)纪念碑。它的原始标题:Logiciel/Catacombes,增强了这种印象。

另一个与这个标题相关联的有趣的探讨元素是,Chris Marker在创建Zapping Zone时故意使用了过时的计算机和媒体设备。1990年,在Passages de l’image展览期间,这些设备已经不再在法国分发,而是由苹果计算机公司借出。

所以我将以Chris Marker在他为导演亚历山大·梅德韦金拍摄的电影中的这句话结束:“看看恐龙发生了什么:孩子们喜欢它们!”(我们强调)。”

Cartel développé - Centre Georges Pompidou (Christine Van Assche)
Zapping Zone (Proposals for an Imaginary Television), 1990 - 1994
Chris Marker
Installation multimédia
Edition 1/1 (Copie d'exposition)
13 moniteurs, 13 bandes vidéo, couleur, son (fr.), 7 ordinateurs, 7 programmes sur disquette informatique, 20 photographies noir et blanc et couleur, 4 planches de 80 diapositives, 1 Maneki Neko.
Production et Collection Centre Pompidou, MNAM, Service Nouveaux Médias (Christine Van Assche) , AM 1990-160.

Bibliographie

  • (FR) Raymond BELLOUR / Catherine DAVID / Christine Van Assche (dir.), Passages de l’image, Paris : Editions du Centre G. Pompidou, 09/1990,:
  1. Jean-François CHEVRIER / Catherine DAVID, “Actualité de l’image”, p. 17-33 ; traduction: (GB) in R. BELLOUR / C. DAVID / C. Van Assche, Passages de l’image, Barcelone : Fundacio Caixa de Pensions, 1991, p. 26-47
  2. Christine Van Assche, “De l’apport du vidéographique”,  p. 71-76 ; traduction: (GB) in R. BELLOUR / C. DAVID / C. Van Assche, Passages de l’image, Barcelone : Fundacio Caixa de Pensions, 1991, p. 96-101
  3. Raymond BELLOUR, “Eloge en si mineur (Zapping Zone, 1990), p. 169-171; traduction: (GB) in R. BELLOUR / C. DAVID / C. Van Assche, Passages de l’image, Barcelone : Fundacio Caixa de Pensions, 1991, p. 190-194; (DE) “Eloge in h-moll : Zapping zone“, in Birgit KÄMPER / Thomas TODE (Hg.), Chris Marker – Filmessayist, Munich : Institut Français / CICIM, 1997, p. 129-134
  • (FR) Thierry JOUSSE, “Au pays des hybrides”, Cahiers du cinéma, n° 435 (09/1990), p. n/a
  • (FR) Jean-Michel FRODON, “Le miroir aux images”, Le monde, n° n/a (24/09/1990), p. n/a
  • (FR) François JONQUET, “Beaubourg, Zapping Zone“, Le quotidien, n/a (25/09/1990), p. n/a
  • (FR) Christine Van Assche, “Zapping Zone (Proposals for an imaginary Television), 1990-1992″, in Christine van ASSCHE, Vidéo et après. La collection vidéo du Musée National d’Art Moderne, Paris : Centre G. Pompidou – Carré, 1992, p. n/a ; traduction : (DE) in Birgit KAMPER et Thomas TODE (Hg.), Chris Marker – Filmessayist, Munich : Institut Français / CICIM, 1997, p. 308-309
  • (ES) Mikel OTXOTEKO, “Política de los recuerdos y los olvidos. Zapping Zone una instalación de Chris Marker”, Calle 14 : revista de investigación en el campo del arte, vol. 11, n° 19 (05-08/2016), p. 114-125  (web)
  • (FR) Christine Van Assche, “Zapping zone (proposals for an imaginary television), les métissages des genres”, in Ramond BELLOUR / Jean-Michel FRODON / Christine Van Assche (dir.), Chris Marker  (cat. expo. Chris Marker, les 7 vies d’un cinéaste, Cinémathèque française, 03/05-29/07/2018), Paris : La Cinémathèque française, 05/2018, p. 330-336

Airs de Paris (2007) Paris: Editions de Centre Pompidou, 2007, 352 p.

L’installation Zapping Zone est évoquée dans un catalogue reprenant des expositions du Centre Pompidou.Sur 4 pages un court texte accompagné de 5 photographies.

谢谢您的支持!
沙皮狗
沙皮狗http://shengyu.ffmm.com
明德影像主理人,综合媒介创作者

免费订阅明德影像Newsletter

快速获取我们的最新动态,为您准备的文化内容

最新文章

二玮瑞典日常 8.24-8.30

今天早上起来浑浑噩噩,很手机上瘾,我感觉和昨晚没睡好有关

赫尔佐格谈《白钻石》:“二十世纪是否是个错误?”

请勿抱有幻想。尝试制服这个星球的同时,也请自担风险。

学研小组&观影会 | 穿越三万年的梦与激情——赫尔佐格纪录片三部曲

2023年10月18日-20日,明德影像将邀请大家一同观看赫尔佐格三部纪录片:《忘梦洞》《白钻石》《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

二玮瑞典日常 8.17-8.23

AI摘要:这篇日记记录了作者在瑞典哥德堡的第一周的生活。作者在城市中心逛了漫画书店和市美术馆,认识了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作者也发现了瑞典的女性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普及,同时也遇到了一些生活上的困难,如Wi-Fi连接问题和停车罚款。

赫尔佐格:我始终觉得,电影学院不适合我

我始终觉得,电影学院不适合我。我既未接受过正规训练,也没替什么人当过副导演。我最初拍的那些电影,都发自我内心最深处对自己的承诺。

相关文章

更多

克里斯·马克的遗产问题

艺术遗产从来不缺继承候选人。

惊颤与先知:为什么电影人克里斯·马克激进的图像作品影响了如此多艺术家?

克里斯·马克是一个魅影,一名逃脱术高手,一个变形人。他总是在行动,有时逆潮而上;他采集、记录、思索图像;他告诉我们,我们不必成为奇观的奴隶,而是可以把摄影作为思想的利器。

克里斯·马克记录/发明日本:异国 Le Dépays

《Le Dépays》是一本由克里斯·马克尔(Chris Marker)创作的关于日本的照片和文字作品。这本书如今已经很难找到。

克里斯·马克:余下的便是沉默

电影可能是一种祭坛,观众可以在这个祭坛上挂满他们的想象,用他们自己的形象替换电影中的形象,然后带着这个想象的画面离开

克里斯·马克的装置艺术综述

我们在此提供关于克里斯·马克(Chris Marker)的“装置艺术”的第一份真正综述,希望它能为未来的研究人员开启了解这位艺术家作品中最少被研究的一面的大门。"

马歇尔·杜尚随机性声音作品:Erratum Musical与Reunion

在这个声音作品中,杜尚让概率成为创造者,做出最后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