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档案馆中追寻「奥斯卡·托德曼」的历史足迹

收录于

张哲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研究

      

留欧期间,我常流连于哥廷根大学(Georg-August-Universität Göttingen)图书馆,这里是德国藏书量排名第五的图书馆,藏有大量十九世纪以前的古籍,最著名的莫过于《古腾堡圣经》(Gutenberg Bible)。许多德国著名的文人哲士,如叔本华、胡塞尔和韦伯都曾在此彻夜苦读,现任司法院院长许宗力也是在此攻读的博士学位。

2013年某日,当时在修习博士课程的我,正苦恼于读不懂史学理论课程阅读文章,偶然在参考书区中找到了五大册的《德意志外交人员履历手册》(Biographisches Handbuch des deutschen Auswärtigen Dienstes 1871-1945)。这套工具书详尽记录了帝国时期每一位外交官的经历、著作和遗留文书的馆藏地。我便顺手查阅了因调停中日战争闻名于东亚的德国驻华大使托德曼(Oskar Trautmann, 1877-1950)(参见图1、2),不料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启了我循线追寻这位外交官历史足迹的旅程。以下三部分即为我近十年来在德国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发现。

首先是德国外交部政治档案馆(Politisches Archiv des Auswärtigen Amts):该馆位于柏林,所收藏的托德曼遗留文书,共有九个档案匣,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匣1与7 T,前者为托德曼1937年下半年的日记,后者为他回忆录的草稿。1950年托德曼过世后,其长子先将日记交给外交官乔希姆·库恩(Joachim Kühn),咨询出版的可能性。由于当时冷战局势诡谲不明,刚成立的西德政府对共产中国采取观望态度,而托德曼日记事涉敏感,库恩认为不适合出版,遂建议将它交给外交部政治档案馆保存。此日记记录了托德曼在中日战争中调停的过程,封面上有一句陶氏自己写的拉丁文谚语:「已尽了最大的努力」(In magnis voluisse sat est)。

这批文书另一珍贵内容在档案匣7 T,即未经整理的回忆录草稿,经我初步编排后发现,该回忆录共有十九章,内容从托德曼的童年起,到他1938年离任驻华大使止;前言记载了书写的动机。1934年4月,托德曼前往日本别府治疗胃病,5月初才回到北平,又因肺炎卧病在床。病痛使得他写道:「当人意识到自己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向前看时,就会回顾过往」(注*)。为了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人生经历,遂于1934年5月2日在北平动笔, 1943年圣诞节前后在位于德波边境的家乡施丽豪(Schlichow)小镇完成。

第二个藏有托德曼文书的是联邦档案馆柏林·利希特费尔德分馆(Bundesarchivs in Berlin-Lichterfelde):共有43卷。这是托德曼离华时未及带走的大使馆资料,其中还包含数篇日记。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德建交后,将这份文书归还给东德,先收藏在波茨坦的中央档案馆(Deutsches Zentralarchiv)。德国统一后,才移到上述档案馆中保存。

第三个部分是托德曼孙女科琳娜·托德曼(Korinna Trautmann)的私人收藏:在整理前述两间档案馆中的托德曼文书时,我发现1935到1937年间的日记有所缺漏,后来便透过托德曼家乡的居民协会联络到住在柏林的科琳娜女士,并于2020年8月前往拜访。拜访当天,科琳娜女士从地下室搬出了两大箱托德曼留下来的数据让我查阅,从中得知这批数据曲折的转手过程。

二战结束后,由于这份数据中有与纳粹高层的通信,托德曼担心会被驻德苏联军事管理委员指控为纳粹份子,便将这份资料藏在邻居的谷仓中。托德曼去世后,他的长女便将它带回位于德国东部的夫家。东德成立以后,开始对民众进行严密监控。由于害怕政府搜查,她将这些资料寄往两德边境的马德格堡(Magdeburg),然后由托德曼的长子和家人分批带回西柏林的住家。这份资料中存有托德曼出使中国期间的照片、书信、日记、藏画、官方档案和驻华使馆访客簿(参见图3)等。

此后,我便仰仗这三批前人未曾使用过的原始史料,撰写以托德曼为题的论文,并于2021年取得博士学位。不过,我仅使用了其中外交相关部分,这些史料中还记录了许多1930年代中德之间往来的历史。以艺术史为例,托德曼不仅收藏了大量的中国绘画,还在欧洲举办多次中国画展。在华期间也与徐悲鸿、张大千、刘海粟、溥心畬、滕固和常书鸿等画家往来。

在追寻托德曼的过程,我意识到还有许多德国传教士、商人、水手、军人、外交官及其家属在东亚留下了历史足迹。然而过去的中德关系史研究经常忽略外交官的个人视角,也遗忘了曾在东亚生活的德国人。两德统一后,大量原先封存于东德的官方档案得以对外开放,成为历史研究的宝库,本文提及的托德曼遗留文书仅是冰山的一角。日后,我将利用自己在德国各档案馆的查档经验,分别以「二战前德国外交部东亚局处和使领馆组织沿革」、「德国外交部政治档案搬迁史」为题,对这些新史料加以介绍,以飨读者。

(注*) 德国外交部政治档案馆藏,〈托德曼回忆录草稿──回顾过往〉(日期不详),《奥斯卡·托德曼遗留文书》,档案匣7T。

图1:1924年时的托德曼,时47岁。科琳娜·托德曼的私人收藏

图2:1937年12月1日,托德曼与外交部次长徐谟正乘海星号赶往南京,向蒋介石报告日本的议和条件。科琳娜·托德曼的私人收藏

图3:1938年2月28日移驻汉口的德国驻华大使馆晚宴宾客签到簿。依序为王宠惠、段茂澜、梁颖文、王家鸿、蒋廷黻、徐谟、李迪俊及德国军事顾问团的法肯豪森 (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上将。科琳娜·托德曼的私人收藏

谢谢您的支持!
明德影像
明德影像
明德影像是一座人文档案馆,线下资料馆坐落于地扪书院,致力于数字档案保存与公共教育研究

免费订阅明德影像Newsletter

快速获取我们的最新动态,为您准备的文化内容

最新文章

二玮瑞典日常 8.24-8.30

今天早上起来浑浑噩噩,很手机上瘾,我感觉和昨晚没睡好有关

赫尔佐格谈《白钻石》:“二十世纪是否是个错误?”

请勿抱有幻想。尝试制服这个星球的同时,也请自担风险。

学研小组&观影会 | 穿越三万年的梦与激情——赫尔佐格纪录片三部曲

2023年10月18日-20日,明德影像将邀请大家一同观看赫尔佐格三部纪录片:《忘梦洞》《白钻石》《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

二玮瑞典日常 8.17-8.23

AI摘要:这篇日记记录了作者在瑞典哥德堡的第一周的生活。作者在城市中心逛了漫画书店和市美术馆,认识了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作者也发现了瑞典的女性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普及,同时也遇到了一些生活上的困难,如Wi-Fi连接问题和停车罚款。

赫尔佐格:我始终觉得,电影学院不适合我

我始终觉得,电影学院不适合我。我既未接受过正规训练,也没替什么人当过副导演。我最初拍的那些电影,都发自我内心最深处对自己的承诺。

相关文章

更多

《文明》BBC 1969年系列纪录片中英字幕 05

BBC“电视史上的里程碑”,当代艺术历史最具雄心壮志的纪录片拍摄工作,由著名艺术历史学家克拉克爵士担任编剧与主持,探讨西欧文明,而爵士更在本片中界定了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文明》BBC 1969年系列纪录片中英字幕 04

BBC“电视史上的里程碑”,当代艺术历史最具雄心壮志的纪录片拍摄工作,由著名艺术历史学家克拉克爵士担任编剧与主持,探讨西欧文明,而爵士更在本片中界定了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文明》BBC 1969年系列纪录片中英字幕 03

BBC“电视史上的里程碑”,当代艺术历史最具雄心壮志的纪录片拍摄工作,由著名艺术历史学家克拉克爵士担任编剧与主持,探讨西欧文明,而爵士更在本片中界定了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文明》BBC 1969年系列纪录片中英字幕 02

BBC“电视史上的里程碑”,当代艺术历史最具雄心壮志的纪录片拍摄工作,由著名艺术历史学家克拉克爵士担任编剧与主持,探讨西欧文明,而爵士更在本片中界定了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危”“机”与“苦”“力”: 一战华工的故事

2014—2018年是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一百周年的日子。在西方,这场战争曾被称为“文明之战”。今天世界上仍有不少人,包括中国人自己,觉得那场战争与中国无关。然而事实是